週六與汪碰面,正式認識了眼神清澈的意凌
在景美人權園區看了莫比烏斯劇團的戲、劉亮延的劉三妹
以及無垢這周末演出的整排,見到好久不見的傑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一天有二十萬分的快樂
與老友見面,認識新朋友
聽汪分享他這年心境與學問上勢如破竹的進境
如此近距離地去感受屬於無垢的力場
體會到傑文多年以前曾說的"用身體思考"
與平日方式有多麼大的不同
是我至今難以忘懷而仍無法好好言說的

 

很驚訝地發現觀看經驗竟然這麼地受制於距離--
不是"空間",而是"距離"
從前台下遠看無垢的舞,感覺自成空間,卻進不去
(儀式空間的本質或所知障)
直到身處於同一個(座標軸意義上的)空間
(卻又非以座標軸定義,而是"聲音")
才意識到無垢的舞不是"觀者之舞",而是"舞者之舞"(回應儀式性)--
聲音是空間的魔術,(錄音技術發展之前)只有在場才能共鳴
當舞者的呼吸身體與吟唱自然達成一致的韻律
產生共鳴的在場者雖不舞動
實際上卻透過呼吸加入了此一儀式
(主題其實亦有儀式的意味,是鷹的獻祭)
進而真正地"being"

聲音與呼吸所加諸於身體著魔般的支配
遠超過任何巨大崇高臨人的舞台效果或意象
這時候,思考與五感讓位給延髓,平日在後的將要在前
所謂的心靈幾乎空無一物--
日常生活,僅僅只是生命型態的一種可能
思考後的哀傷與憐憫甚至淡漠得卑微
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轉譯與失焦,或許就是所謂的"名相"
飽受忽略的body nature
(對觀者而言僅僅只是呼吸這麼單純的一件事)
類比舞作中飽受文明殘害的motherland
也是我們選擇以文字語言理性思考,殖民自我生命型態的萬端可能性
因為在遠距離的觀看裡,人並不真正在場(being)
遂得以"客觀"評判
(客觀乃是評判的前提,因為他者與自我的區分乃是必需)
但這種評判或言說是沒有意義的
只是在鞏固/甚至更複製了既存的價值觀而已
觀看而不在場--人類身在環境裡,卻與環境保持距離
都市自成體系,宛如不屬於同一個需要保護的大自然
可以拉起防護罩隔離生存,不斷複製所謂文明的體系
對於環境的殖民,對於身體與情感的殖民
對於自我生命型態種種可能性的殖民
竟是同一件事

回過頭說,"觀"不止於"看",應放在佛典"止觀"的涵義中
本性對於萬事萬物的涵攝,乃是一種完全的開放
(可與Susan Sontag"旁觀他人之痛苦"相參)
形式、情節、段落並不重要
正因為變在常時總是深沉緩遠卻無休止(一如無垢的方式)
所以浸淫常習製造不出觀看的距離
便無從"生產"意義、無從同情(理性的危機)
進一步強化了"危機=刺激:對策=適應"的論理模式
但是變化已發生、在發生、將要發生
人卻不對之開放,苦苦持守單一邏輯
這無窮無盡的收歛,與汪和我分享的主題竟是同一回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其實已經慷慨地回答了我的問題
只是,我還沒有勇氣去完整面對
讓自己真正"在場",完整地"觀",完全地開放
尋找這自我霸權以外的其他可能性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但是,已經協助解消了我的對照組,那不存在的理性人,是名之的幻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謝謝汪,傑文,以及無垢的晚上,生命總是待我不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genze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